
中新社纳尔逊·曼德拉湾12月7日电 题:为何看好中非茶文化交流前景?
——专访南非茶文化专家、青年侨领陈武
随着中非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的日益丰富,作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的茶文化同样走进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大陆,吸引了大批非洲“粉丝”,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交流随之大幅升温。南非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南非青年侨领陈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保护交流的意义及前景。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程。
陈武: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回溯千年,中国的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并在此期间到达非洲沿海各国。我们可在东非沿海各国的博物馆内,找到有关中国及中国茶的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让非洲人民得以接触到这一东方神奇植物,双方由此结下了超越千年的不解之缘。
2021年11月,观众参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绿色黄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展览。蒙钟德 摄
非洲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饮茶非常必要,非洲人民普遍认为饮茶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但由于当时的气候和运输条件所限,非洲仅有极少部分人有机会接触茶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后半叶欧洲人逐步将茶树引进非洲,并在此生根发芽,茶树意想不到地在非洲大陆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由此带动了属于非洲的茶产业。
迄今,肯尼亚已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成为四大产茶国,茶树的广泛种植带动了非洲的经济。茶叶也更加普遍地走进非洲寻常百姓家。这里的人们喜欢茶,珍惜茶,每天在固定时间饮茶成为很多非洲人的习惯。
2018年12月,中国美食之夜亮相南非自由州省“鲜花节”。图为现场的中国茶艺展示。王曦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的意义何在?
陈武:非洲目前最引以为豪的茶产品之一,是来自肯尼亚的“野毫”。这种茶的种植方法、制作方法和中国茶几乎相同,味道也类似于中国的福鼎白茶,但非洲独特的自然条件又孕育了独特的风味。“野毫”在2021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极大关注,并由此带动了肯尼亚一股“中国茶潮流”。

如今在内罗毕,中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很多非洲人都会用中国茶具泡中国茶,这一过程无疑推动了中非之间茶文化的交流。一片茶叶,让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是热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与认同。
可以说,茶起源于中国,但如今在非洲同样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在此间让中国与非洲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为难得的是,当非洲茶回到它的起源地中国时,一座中非友谊桥梁就此诞生,书写下中非友谊的佳话。
2023年10月,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展示的茶具。安源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非茶文化交流的问题有哪些?
陈武:中非茶文化如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例如在非的各种场合中国文化展示中,茶文化都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每次的展示内容较为雷同,形式也较单一,极容易给非洲人民留下“中国茶文化是一场好看的秀(show)”的印象,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不符。
当然,这与非洲的经济条件尚不发达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非洲,茶依旧是一种较为昂贵甚至奢侈的日用品,非洲人民由于收入条件所限,尚无法大规模且多样化地品尝、接触到茶产品。而中非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茶产品的内容又相对单一,且展示内容较少,无法从根本上让非洲年轻一代接触到茶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在我看来,中国国内目前很多新颖甚至是新奇的饮茶方式颇受年轻人喜爱。这一点值得中非茶文化交流工作者借鉴。让茶文化的呈现更为年轻化、低廉化、方便化,有望使中非茶文化交流吸引到更多年轻“粉丝”。就这一点来说,咖啡文化在非洲大陆的普及,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2018年8月,来自江苏的茶艺表演者在香港第10届国际茶展上表演茶艺“金玉茶缘”。张炜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未来前景如何?
陈武: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组成的茶文化,其前景值得期待。

近年来,随着非洲对于中国文化需求度的不断加大,茶文化将更为广泛地融入非洲各个角落,而茶文化的展示极为多元,例如一场茶艺演出,基本能够涵盖到中国音乐文化、美术文化、诗词文化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以茶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将成为未来非洲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是个极大利好,将对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并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进非洲以及世界各国或地区。
2023年3月,浙江杭州,茶农翻炒西湖龙井茶青叶。钱晨菲 摄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下,中南及中非的经贸合作将不断深入。茶作为双方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将逐渐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载体。(完)
陈武,青年侨领,东开普省和统会副会长,南非著名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
中新网杭州12月7日电 题: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90后”回乡当起“运营商”

作者 郭其钰 童耀南
杭州临安双塔村的绿水青山。郭其钰 摄
爬山头、探农家、寻乡愁,这是吴正煜和小伙伴们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双塔村的工作日常。很难想象,几个月前吴正煜还是一名从事直播带货的“达人”,如今他有了一个新身份“乡村运营商”。
“嗨,我们回来运营了这个村子!”初识吴正煜,是通过短视频平台,他和团队在短视频中发布乡村运营日记,一句充满朝气的开场白后,或介绍地方乡俗乡味,或分享运营乡村的体会和经验,以年轻人的视角沉浸式探寻美丽乡村的蝶变。
吴正煜原本从事互联网营销行业,2019年起涉足直播经济,通过对临安天目春笋、水磨年糕等农特产品直播销售,赚到了“第一桶金”。与向往城市的同龄人不同,从小就有乡土情结的他把发展目光聚焦到了乡村。

“我是土生土长的双塔人,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村子变得越来越好。”在前期充分考察对接的基础上,今年6月,吴正煜与从事短视频拍摄、互联网销售的5名“90后”小伙伴联合成立了杭州村邻乡舍科技有限公司,并与双塔村签订试运营协议。这群年轻人正式踏上了“回乡之旅”。
乡村运营商回乡拍短视频。临安宣传部 供图
双塔村因秀峰、南屏两座古塔而闻名,该村最大的“卖点”就是坐拥当地流量最大的风之谷景区。于是,村邻乡舍团队“上任”后首先就瞄准了毗邻风之谷景区的一片空地。

“风之谷景区流量巨大,但周边的业态较为分散单一,且缺乏规范性。”经过与双塔村委等多方协调,吴正煜团队谋划推进了“风动双塔”文旅共富市集,在村民优先的前提下,以5000元/年和10000元起/年的价格发布“英雄帖”,一经招募就吸引了大批商铺报名。
“我们想借鉴周边地区的成功运营经验,打造以青年人才为主体,具有双塔特色和青春活力的特色市集。”吴正煜介绍。

如何把年轻人留在乡村,也是村邻乡舍运营的重点。
今年1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夜话乡村共富沙龙在双塔村老鹰巢农家召开,吸引了30多名业务主管负责人、村干部、村民参加。大家围着一盆篝火,喝着传统的农家甜酒酿,尝着地道的昌化刀切面,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双塔村未来。
双塔村夜话乡村共富沙龙。临安宣传部 供图
“青年兴则乡村兴。我们要把各行各业的力量聚集起来,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让更多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在吴正煜的牵头下,双塔村还成立了青年乡贤会,吸纳青年企业家、青年民宿主、青年商户等10余名创客人才一起“造梦”。
培育“双塔一桌菜”、打造“双塔村BA”、拍摄“我家在双塔”系列推广短片……当前,这些“90后”们正信心满满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

昌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进一步突出要素集聚与政策叠加,加快双塔村露营体验、研学互动等户外经济与酒店民宿、餐饮服务等业态布局,高标准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环线,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完)